李商隐被指忘恩负义,却遭无端指责,如同一生被施上了魔咒。他的心如同被千年冰封,一切疑云笼罩,无法摆脱。他看着周围的人们指指点点,像是在面对一场无法逃脱的梦魇,无助而绝望。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使他心灵受创,如今只能默默承受着一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出自李商隐的《无题》,李商隐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大多数诗人在留下作品的时候都会留下创作的背景甚至是会留下长篇大论的介绍,而李商隐却只是用无题二字去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甚至不愿意过多笔墨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感。所以李商隐的一切如同他的名字隐一样,是那么的神秘。实际上李商隐是一个纠结的诗人,尤其是其成长的经历和出入仕途时期的磨难,都铸造了他那独特的性格。

李商隐
在旁人看来李商隐并不是一个风评极佳的人物,即使是来自于正面的评价,也更多只是存在于李商隐的才华和作品上。白居易就是李商隐的赞赏者之一,《唐才子传》中记载白居易曾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在肯定李商隐的同时,也对李商隐报以厚望。但在身边人看来,李商隐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令狐绹,令狐绹的父亲李令狐楚对李商隐有着知遇之恩,而且在李商隐的仕途上曾经有过帮助,但是在之后的立场上李商隐选择了背叛,而这也是为什么令狐绹对李商隐看不起的原因。
李商隐追根溯源可以视为是皇族成员,但血缘疏远以至于难以考证确切的关系,至于李商隐自己也曾多次在诗文中表达过自己的身份,可惜这并没能给李商隐带来一些确切性的帮助。
李商隐
李商隐早年的生活特别凄苦,尤其是他父亲本身不是什么大官,再加上离开人世早,所以身为长子的李商隐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佣书贩舂”四个字就足以表达李商隐的早年生活,一边在为人抄书,一边又要去干体力活,为别人舂米。但好在这为生计的奔波也不是没有给李商隐带来好处,在抄书的过程之中李商隐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同时也留下了一手好字。
但李商隐还是知道唯一能够改变家庭的方式只有出仕,对此李商隐在自己十六岁的时候选择了考取功名。《旧唐书》记载“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李商隐的才华让令狐楚特别赏识,对此还特别要求自己的孩子与李商隐相互来往。令狐楚的身份尊贵,不但是三朝元老,还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
令狐绹
在李商隐和令狐楚相识的这段时间,令狐楚教会了李商隐骈文,而且令狐楚对李商隐的偏爱,就如同李商隐是自己的孩子一般。每当有人去夸奖李商隐时,令狐楚也会如慈父一般欣喜若狂,当有人贬低李商隐时,令狐楚又会大发雷霆。然而有着这样的人物为李商隐去背书,李商隐的仕途依旧是走得并不顺利。李商隐一个寒门庶子很难在仕途上崭露头角,尤其是晚唐的灰暗,更是没人去关心管李商隐。所以一连五次李商隐才得以考上,而这也是掺杂了水分的,但不论如何李商隐都有了出仕的机会。
然而李商隐的仕途并不如意,更让人意外的是李商隐将这种不满体现在了对待令狐家身上。《旧唐书》记载“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待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子,而王茂元正是当时牛李党争之中李派之一,这让令狐绹感到尴尬,一不小心昔日的玩伴就成为了政敌。更重要的李商隐并未对这件事有过解释或者表达态度,令狐绹也是直接将李商隐视为是背叛者,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李商隐
更惨的是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没能给李商隐带来实际的帮助,加上王茂元的离世,李商隐的处境更是陷入了危机之中。昔日的好友认为他是一个背叛者,自己的依靠又全部倒塌,这样的情况下李商隐怎么可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呢?
实际上李商隐的一生都仿佛是一个逃不出的圈套,每一次李商隐看似有着机会时总是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变故。令狐楚欣赏自己的时候,令狐楚骤然离世。好不容易和王茂元拉上了关系,可王茂元也是一样离开了人世。之后的很多次李商隐出仕机会都是如此,贵人出现又忽然离开。在感情方面李商隐也一样是坎坷不已,也始终是如贵人出现一样,来了又要离开。这样的李商隐也再也经不起折磨,逐渐接受了这个凄惨的自己。
所以与其说《无题》是一首李商隐写给自己亡妻的作品,倒不如说是自己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