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曹操总兵力只有七万人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的热门战争。因为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强大的指挥官、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以及贯穿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真的像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彩吗?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吗?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什么?

双方兵力差距不大

曹操在赤壁战役中有多少力量?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审查和分析。曹操自己说了80万,这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古今史学界都不同意这个数字。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15万或16万名北方士兵中抽调了8万名步兵和1万多名骑兵,但并非所有被派往南征的军队都参加了战争。旱路运输限制了战斗的力量。在一条线上,上限部队只能是5万或6万,超过这个数字,物流无法保证。不仅道路拥堵,而且夫妇本身也消耗食物和其他材料,牲畜也消耗食物和草。

从现有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合、朱玲、李典、路招、冯楷七将约3.5万兵力从征到赤壁。南进到江汉的北兵人数应该不到6万。

至于荆州士兵,总数可能达到7万或8万人,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个县只得到抚定。曹军从未到过那里,他可以使用2万多人聚集在襄阳和其他地方。这样,包括北方士兵和新附属的荆州士兵在内的曹操水、步、骑兵约8万人。

网络配图

随后,曹操留下徐晃驻扎在樊城,让曹仁守卫江陵。襄、樊新附,绝对有必要留在这里。江陵南连长沙等县,西临刘章,派曹仁坐镇是必不可少的部署。这样,东进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7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依托船舶便利,江陵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无问题,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

至于孙权,根据《三国志》的明确记载,孙权给了周瑜3万人参战,没有争议。至于刘备,大部分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1万加刘琦1万为准。大致认为孙刘联军有5万人参战。

以5万抵抗7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例,但双方的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赤壁之战应该是赤壁乌林之战

曹操的大部分士兵都是从北方带来的军队;其中一小部分是刘表次子刘聪送来的水军(其中一小部分是曹操在徐县凿人工湖训练的水军)。曹操的水军分为两条路,沿河两侧顺流而下,陆军也分为两条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驶,靠近赤壁。

建安13年(208年)11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一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接触,就遭遇挫折。这种接触被称为赤壁,而不是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在南岸,两地相对隔水

南路的曹军在赤壁遭受了损失。曹操立即下令南岸所有军队上船,驶往北岸,与沿北岸行驶的原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

曹军退出长江后,全军在北岸萎缩,坚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人。从赤壁到乌林,曹操从进攻到防御,周瑜从防御到进攻。因此,可以认为,第一场战斗比第二场战斗更具决定性。

这场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被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场序战;在乌林大烧大杀是决战。曹军的船和营地位于北岸,黄盖的大火烧毁了长江北岸的乌林,而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

后世说书家没有深入考试,把赤壁的红字和火字联系在一起,认为赤壁是红色的,因为火,事实上,由于土壤的关系,赤壁是红色的。

网络配图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从未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如果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还说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据吴主传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战役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军南下攻打孙吴。孙权带兵迎战,两军在长江水入巢湖。曹操受挫,坚守营垒等待战斗机。有一天,孙权利用河面上的薄雾,乘坐轻便的战舰闯入曹军的前沿,观察曹营的部署。曹操天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体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就被箭覆盖了,船因为一被箭偏重,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头,让另一边受箭。受重平均后,孙权指挥战舰排队,慢慢离开,曹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这只是孙权身上发生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想到船体会有这么多箭,这使得船要倾覆。这只是一个急中生智的举动。他没有借箭的计划,史书也没有说是草船。

自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出现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衡量和评价三国人物的标准。大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所以草船借箭的主角成了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用铁链连接战舰,使黄盖的火力攻击有效。事实上,曹军的战舰并没有用铁链连接,而是首尾紧密连接,看起来像一串。事实上,曹军的船只是用木板钉在一起的,这大大降低了船体的晃动幅度,北方士兵可以在船上保持战斗力。与此同时,两艘船一体化,增加步兵的数量,尤其是江东军。江东水军一直以接舷战取胜,现在接舷战变得更加困难,不得不担心。

据《三国志·根据周瑜的传记,武锋队队长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天的侵略者很少,很难持观操军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确实是个不错的计划。

三国历史上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欺诈确实存在。黄盖向曹操投书诈降,以确保无武装火船不被截击,能够顺利接近曹军水寨。《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在诈降书中,他认为江东六个县的兵力抵挡不住中原100多万兵力,但孙权和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因此,他愿意向曹操投降,以避免与孙权和周瑜一起被淘汰。

网络配图

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他接受了他的投降,并要求他在指定的日期将军队和武器带到北岸。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让曹操相信黄盖不是欺诈,而是真正的下降,周瑜特别做了一些艰苦的计划,首先要求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时公开冒犯周瑜。所以周瑜很生气,叫左右把黄盖拖下来斩首,将军们求情,黄盖幸免于死,打了50根脊柱,打了皮开肉,血流。

事实上,黄盖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苦,也不需要吃。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是假。首先,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多。像黄盖这样的人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理的。第二,曹操对黄盖的了解是:黄盖曾经是孙坚的下属,资格比周瑜老,屈居于周瑜之下,很可能心不甘心。三是十多年来,各方将领背弃原主,投降曹操太多。曹操被降为习惯,所以对降黄盖没有太多怀疑。此外,黄盖落下后,落入自己的手掌,想随时处理,所以曹操接受了黄盖投降。

没有东风,火攻仍然可以实施

人们一直认为,黄盖必须利用东南风来攻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如果没有东南风,黄盖的火力攻击永远不会成功,这个结论是非常片面的。

在建议长途火攻突袭时,黄盖并没有提到风向问题,而只提到曹军船首尾相连,才能进行火攻。根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长龙飞的《中国造船史》一书分析,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风帆技术,汉代非常成熟。其中,三国东吴万震写的《南州异物志》对帆船技术的记载最为珍贵(太平御观)·卷771),详细记录了卢头木叶制成的帆,可以侧向风力,可以四帆不正前。因此,当时可以确定东吴水军战舰装备有侧风帆。因此,黄盖的火攻船不一定要沿风向行驶,而是可以使用侧风。此外,周瑜、黄盖多次在长江流域进行水战,周瑜已确认本季风向可进行火攻。

退一步说,没有风的作用,火灾攻击计划仍然可以实施。黄盖可以将装满干草的船从南岸上游斜向北岸下游,依靠水力而不是风力。

网络配图

蔡茂、张允未卷入反间计

历史上,蒋干确实是周瑜的同一个县,曹操确实派他去说服周瑜。然而,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并没有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只有蒋干劝说,没有中周瑜的反对计划。

蒋干有礼貌,以才辩称。即使是这样一个聪明的辩手,他也无法撼动周瑜的意志。当他回到曹操身边时,蒋干还称赞周瑜优雅,不在言语之间。这个情节旨在证明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人的胸怀,但却成了小说家为赤壁之战加油加醋的作料。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传递了伪造的书籍,使曹操怀疑水军首都蔡茂和张云,最终处决了他们,从而消除了周瑜的巨大隐患,成为周瑜在赤壁战役中获胜的关键。

事实上,蔡茂上的蔡茂和张允并没有卷入反间计,他们甚至根本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三国志·在谈到蔡茂和张允时,董二元的刘传只谈到他们是刘表的次子刘聪的党羽。刘表临终时,他阻止刘表的长子刘琦上台,并大力支持刘聪上台。随后曹操南征大军即将来临,第一个跳出来劝刘聪投降的不是蔡、张二人,而是一群刘表老臣,比如快越、傅浔、韩嵩。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避免战争,住在荆州的中原人。与蔡茂、张云等荆州本土人相比,荆州的利益对他们毫无意义。他们更喜欢曹操,他们威胁皇帝,使诸侯,更愿意归还土壤,以获得半官。因此,曹操在得荆州后也给予了极大的恩惠,给了十五个人封侯侯。然而,蔡茂和张允并没有出现在命名名单中。可见,虽然他们也被列入众臣之列,并获得了奖励,但他们真的很聪明,没有得到重用。

网络配图

至于曹操的水军都督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就曹操的用人习惯而言,外人不可能指挥这位庞大的水手。曹操早在年初就在叶城挖玄武湖练水师,相信都督水师的候选人当时就已经被选中。后来的文学作品出于塑造周瑜角色的需要,虚构了蔡茂、张允领水师被冤杀的情节,理论上也使曹操水军崩溃。

从阅读历史的角度来看,赤壁之战的许多细节与人们的传统理解大不相同。今天,学者们无法研究1800多年前探索战争真相的程度。即使是《三国志》中提到的更客观、更纪录片的赤壁之战,也可能与真实的战斗过程大不相同。今天留在人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更多的是一个扭曲的历史故事。

« 上一篇
下一篇 »